讲座开始,何博士深刻讲解了“巴”的内涵,他通过各个时代“巴”字的古文字形态与部族人民生活习俗的关系来说明了巴文化与社会生活历史地理的关系。“巴”字的由来和图腾变化深受西南山地、自然地理影响。“巴”文化辐射的区域包括重庆,贵州,四川等大范围地区。他还谈到,经过历史地理的演变,“巴”与“井”被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然后何老师还谈到学术界对于“巴”字的认识。《山海经》里说到“巴”字最早是地域概念,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此事的争辩,文献上就有很多关于族源、地源的说法。例如《山海经》中就记载到:巴为太皋之后,源于东夷,发迹于甘肃东南部。《世本》在对于巴的认知上就有所不同,它记载到:巴出自巫觋,源于豫鄂交界的巫山一带。对于各文献之争,何老师还谈到了文献证伪的问题,例如《山海经》和《世本》。《山海经》是最早记载巴人的文献,是先秦古籍,《世本》被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但由于流传问题它的证伪犹有争议。对于此问题,何老师认为根据考古证明,后人看到的《山海经》肯定有所错乱,对于年代和注释都不可考证。我们应结合两种方法来研究它,既把它作为地理文献来学习,又把它看作神话传说来认识。为了解巴文化历史,现存的《风俗通》也值得我们学习。何老师总结到:我们研究要注意文献的背景、时代、传承体系等因素,要与文史哲多学科视野结合,要用考古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