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四川文理学院迎来40周年校庆。上午10点,在四川文理学院莲湖校区教学楼113教室,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郝志伦教授作题为“汉语与民族化”的语言文化讲座。达州师范专科学校原校长秦志仁、文新学院院长杜松柏教授、副院长彭金祥教授等领导和十多位老师及2015级两百余名同学到场聆听讲座。杜松柏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杜松柏教授为大家介绍郝志伦教授的相关信息。伴随着一阵热烈的掌声,郝志伦教授走上讲台。本次讲座内容包含引论、汉语词汇的民族文化特和汉字的民族文化三个方面。
郝教授先是介绍了他的著作《汉语与民族文化》,然后进入正题。在引论部分中他强调,展开论证首先要明确概念。之后分别从语言、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他还举例都德的《最后一课》中法国人民对民族语言的尊重与捍卫,由此来表明“语言与民族文化”的血肉关系。在谈到“汉语与汉民族文化”方面,郝教授引经据典,借高本汉先生的一句“要理解汉语文献,必须熟悉汉人的灵魂”,以及东汉学家许慎和清代学家段玉裁对《说文解字》的注解,从而论证“汉语与汉民族文化”的紧密联系。
在谈到“汉语词汇的民族文化特征”中,他把汉语的“水”与英文的“water”作对比,从词义、概念、民族文化特征三个角度分别论证其不同之处,解释其“词汇的文化特征与‘义项空缺’”的内涵。在“词汇的文化特征与‘词语空缺’”方面,他谈到“梅”这种植物不生长在欧洲,欧洲人不知中国“梅文化”,由此出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词语空缺”现象。最后,他举例解说“好”、“教”、“灾”、“王”等汉字字形结构的演变,以及其使用过程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特征等,以此来揭示“汉字的民族文化特征”的内涵。
而后郝志伦教授对我们学子在学习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他说,“要眼界开阔,不局限中国文学的本身,在社会,民族,人文等方面都要进行了解。”最后,郝教授还借著名国学大师黄侃先生的话赠送大家:“师古而不为所役,趋新而不叛其规”。
主讲人简介:郝志伦,现任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教授,教授委员会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生学历,先后就读于四川文理学院(原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师范大学汉语研究所汉语史研究生班、华中科技大学语言研究所“中国音韵学研究生班”、西南师范大学汉语文献研究所研究生班,师承刘君惠、严学宭,卲荣芬、李运益等学者。为中国民俗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文化语言学会会员、四川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兼任巴渠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曾任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系主任,达县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业务顾问,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院长。
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中心报道
毛国全、赵露、张露丹供稿
审稿:彭金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