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下午15:00,湘潭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学位点负责人、汉语言文学国家一流专业负责人季水河教授应邀莅临我校,于四川文理学院莲湖校区学术报告B厅作题为“中西比较诗学中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的学术讲座,相关专业200余名师生聆听了本次讲座,讲座由四川文理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曾宪文院长主持。
季教授从中西诗学中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主要差别、中西艺术中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表现、中西诗学中人与自然审美关系形成的科学基础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季教授认为人离不开自然,并且要尊重自然,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自然与人形成了审美关系,自然才对人具有审美价值。在中西诗学中,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在历史进程、形态表现、把握方式等方面都是有差异的。就自然美在人类审美史上的进程而言,中西自然美观念都经历了实用、比德、愉情这三个阶段。
其次,季教授提出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同科学与自然的关系一样,都是为自然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基础地位所决定的。他以王羲之的故事为例,阐释了中国艺术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将自然作为与人同一的存在物的现象——将自我融汇于自然之中。而西方艺术家更多受到西方文化观念影响,他们往往站在自然之外去描绘自然,将自然作为一个与人类分离的对象加以表现。
最后,季教授指出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形成既受到自然观念的影响,又受到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中国艺术家偏重于对自然物内在精神的把握,是受以“气论”为特色的中国古代科学观念所影响和制约的。中国古代科学对各种自然现象的研究,一般不去探讨自然物外在的物质构成要素,侧重于探讨各种自然现象发生的内在原因,过分强调内在美。在西方诗学中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中,西方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侧重于对自然物外观形式的把握,与西方以“原子”论为中心的西方古代科学理论的影响密切相关。西方古代科学对各种自然现象的认识,首先注重探讨自然物外在形态的构成要素,其次才研究自然物的形成原因,表现出一种重物质轻精神的观念。这一观念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西方人对自然的审美眼光和西方艺术家把握自然物的基本倾向。
此次讲座由四川文理学院科技处主办,四川省青少年文学艺术社科普及基地、四川文理学院四川巴山作家群研究院和四川文理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承办。
(撰稿:贾思怡图片:岳杉杉审核:王云彤终审:赵定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