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站点首页 >> 基地动态 >> 正文
  • 聆听岁月足音 感悟文学赤诚 ——访作家陈官煊
  • 更新日期:2025-07-03 信息编辑: 浏览次数:        
  •                                          

                                              

                         

                                                 聆听巴渠文韵

                                                 传承创作精神

                            ——《达州创作》纪录片栏目开篇启航


    在时光的画卷中,文字是最灵动的画笔,书写着跨越山海的文化乡愁;在岁月的长河里,作家是最虔诚的摆渡人,载着我们探寻文学的源远流长。大巴山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孕育了无数杰出的作家诗人,他们笔耕不辍,用文字诉说着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园的眷恋。为挖掘传承巴山作家的创作精神,通过影像传递文学的温度与力量,达州市文艺创作中心与基地(四川文理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深化合作,联合拍摄制作《巴渠文韵》系列纪录片,聚焦巴山作家群,带您深入了解他们的创作历程、文学理念、创作技巧以及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影像为舟,带您驶向巴山作家的创作世界,聆听那些被时光珍藏的文学故事。让我们在这些生动的镜头与质朴的文字间,寻回对文学的热爱,重拾对生活的诗意感知,共同守护巴山渠水璀璨的文学文化遗产,见证文学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敬请关注《达州创作》公众号 “巴渠文韵” 纪录片栏目,一段精彩的文学视听盛宴,由此拉开帷幕……


                                              聆听岁月足音   感悟文学赤诚

                                                     ——访作家陈官煊


    在岁月的长河里,总有一些文字、一些身影、一些情怀会被反复品读、珍藏与追慕。这是一位七十年笔耕不辍的作家,书写着一段跨越山海的文化乡愁。1938年,陈官煊出生在巴山蜀水间的那方土——达州草兴乡。陈官煊先生的童年,便在这既通达又隔绝的山水间悄然成长。

    文学之芽:

     陈官煊的青春阅读记忆

    七十多年前,陈官煊在达一中求学时,因一篇竞赛作文《敬爱的人》被选为范文,并在全校传阅,这次经历点燃了他的写作热情。陈官煊:“学校(当时)办作文竞赛,(我的作品)就被选上了,在全校各个班级拿来念。就是那一年提起来兴趣。”语文科代表的身份让他独享了班级图书借阅的“特权”。在书籍资源匮乏的年代,上海出版的《少年文艺》成为他的启蒙读物,短小精悍的诗歌,让他痴迷不已。陈官煊:“当时我们的课文里面有一首诗非常非常长,叫做“长城缠在山腰上,山底下有个村庄。大队人马翻过岭,进村去,大槐树底下歇歇凉。”初中毕业后,陈官煊被保送至成都铁路学校。省城图书馆的丰富藏书为他打开了新的世界。

       隙光琢句:

        陈官煊的“地下”写作岁月

    在成都铁路学校求学时,陈官煊面对繁重的学业压力,依旧“偷时间”写作。这段青葱岁月的阅读经历,铺就了他未来的文学之路。陈官煊:“每个礼拜除了礼拜天上午,和礼拜六的晚上,其余每一天全部都是上课,作业只能抽取睡觉的时间完成,时间非常紧张,我那个时候依旧还是非常喜欢写作。”出于对文学写作的热爱,陈官煊拜两位“民间老师”为师:一位是仅有小学文化的铁路工人,因在《人民铁道报》发表过勘测文章,被陈官煊用水果糖拜师求教;另一位是街道学习小组的成都青年,因看到过他发表的报刊文章被奉为“导师”。功夫不负有心人,陈官煊在老师的指点下,作品屡屡投递报刊,编辑部的回信塞满课桌。

      少年遇伯乐:

      陈官煊的文学机缘

    在武汉工作后,陈官煊得知大院里有不少作家,他忐忑敲开作家们的家门。面对这个腼腆的孩子,作家们热情相迎,甚至留饭畅谈,这里成了他最初的文学课堂。陈官煊:“就那一片区住的全是作家,那时候有名的武汉作家住在那一片,我最后知道的时候就挨家挨户的敲门,一家家里坐一会儿,或者去玩会儿,就这样我认识了那一片区的作家,那个时候也很崇拜他们。”1956年春,命运再次眷顾这位文学青年。陈官煊从武汉铁道部第四设计院借调至长江大桥建设工地后,他偶遇《工地生活报》编辑部。一句"小鬼"的亲切呼唤,让他结识了《人民日报》资深记者王聪(音)。这位文学前辈向圈内人引荐他,还允许他随时进出记者站。就这样,陈官煊的第一篇大作《桥工之歌》于1956年5月登上《人民文学》杂志。成功发表的经历,真正为他打开了文学圣殿的大门。

    笔耕不辍:

    陈官煊的文学崛起之路

    在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15周年时,年轻的陈官煊受邀参加作家座谈会。在文学前辈们的提携下,他逐渐在文坛崭露头角。陈官煊:“那时候很多作家都是从延安出来的,就问我参不参加他们的座谈会,大家看见我是一个十几岁的年轻孩子,在他们的引导下,我后面又到贵州等地方出差,写作出来的东西也开始发表。”当时全国鲜有人创作的勘测题材诗歌,成为陈官煊的突破口。他跟随工程队走南闯北,将工地见闻化作诗行,作品开始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陈官煊:“从1957年开始我就着手写勘测方面的诗,全国都没有写勘测方面的,从题材来说也没有人和我竞争,那个时候就全国各地的发表,慢慢地名气就起来了。”著名诗人梁上泉描写大巴山的作品更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陈官煊的诗作也陆续在《人民日报》等重要报刊杂志发表。在武汉作家圈中,陈官煊的才华备受认可。为避免作品过于集中,编辑建议他使用多个笔名。陈官煊:“当时武汉作家那个编辑都告诉我,叫我多弄几个笔名。所以我有一个笔名叫做陈凡有一个笔名叫做江牧。”这段特殊的文学成长期,为他日后成为专业作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归乡与重生:

    陈官煊的文学人生转折

    1962年,国家政策调整陈官煊从武汉回到四川农村。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他常告诫子女:“作家既没有钱也没有地位,你们要靠自己。”质朴的家风结出硕果——四个子女均读书成才并取得成就。大女婿更是20世纪80年代达州高考状元、北大高材生。陈官煊退休后,跟随儿女旅居国外。他时常想念家乡的亲朋,并将这份思念化作诗行。2010年后,他每天写诗,两年间创作2000余首爱情诗。陈官煊:“我的爱情诗是从72岁后开始的,开始写作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在两年多时间内就写了2000首,基本上每天两三首。有人统计,我发表过1万多首诗文。”2025年5月,陈官煊携夫人回到家乡,将家里的几千册藏书全部捐赠给达川区图书馆永久收藏。

    跨界人生:

    陈官煊的创作启示录

    86岁的陈官煊亲自前来家乡的学府四川文理学院与师生畅谈文学创作。陈官煊面对年轻学子时这样说到:“成功不在于专业,而在于坚持。文学从不是专业作家的专利,而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抱的精神家园。”从铁路技术员到高产诗人,陈官煊的人生轨迹打破了专业的界限。"想象力比专业更重要",在长江大桥工地写《桥工之歌》,72岁高龄爆发创作2000首情诗,这些创作实践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只要保持热爱与坚持,任何领域都能绽放异彩。陈官煊:“我就觉得同学们无论做什么不一定是文学,我也没学过什么专业,如果你在你的专业上坚持不懈的努力,我觉得你就会成功,如果说像刚才说别人教育我的启发我的,你要有想象力,你要有想法,这样的话大家才会获得很大的成功。”这位历经沧桑的作家,用"晚年爆发"诠释了真正的文学生命力,就像他教导子女的那样,真正的创作从不依赖虚名,而源于对生活永不熄灭的热爱。

基地动态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 青少年文学艺术社科普及基地    
蜀ICP备06020089号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塔石路519号